2015年,我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开业,开辟了互联网医疗的新业态;
2017年,互联网医疗新规征求意见稿被称为“史上最严”;
2018年,李克强总理对“互联网+医疗”的点赞,让转型升级且羽翼渐丰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全新契机。
9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重磅文件,全面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业。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发布的三个文件是国家针对“互联网+医疗”行业颁布的迄今最“细致”的政策,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也帮助互联网医疗行业及企业更加明晰今后的发展方向,对整个医疗行业意义深远。
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大幕刚刚拉开。

巨头布局,资本争夺战开打!
随着“互联网+”普及,传统的医疗行业也被看作投资标的,迅速被资本推上了风口。江北嘴财经注意到,在过去的7、8年中,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大。数据显示,2009至2017年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2亿元激增至325亿元,复合增速高达89%。而从探索期到爆发期,互联网医院也只用了一年时间:2016 年我国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数量为36家,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为87家。截至2018年3月,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达到95家,其中上线运营的有82家、在建的1家。
同时,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BATJ等互联网巨头也依托自身优势,纷纷布局互联网医疗行业。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阿里巴巴以投资的方式进行业务拓展和赛道布局,其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布局就包括医药电商、医疗AI、寻医问诊、生物医药等领域:蚂蚁金服依托支付工具支付宝,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集成了近30款医疗健康应用,包括挂号就诊、母婴服务、健康资讯、药品验证等;阿里云发布了ET医疗大脑,正式进入医疗AI领域;借助淘宝本身的巨大流量,淘宝在个人中心上线的“我的健康”卡片,已经成为健康服务的重要入口。2018年5月29日,阿里健康对外宣布,正式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协议,以106亿港元收购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等业务。
自从国家科技部宣布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腾讯在医疗领域的涉足越来越深。和阿里巴巴一样,腾讯除了在微信、微保、腾讯觅影、企鹅医典、腾讯云、腾爱医生、腾爱糖大夫等自由领域布局医疗外,也在以投资的形式进行互联网医疗方面的业务拓展。截至今年4月底,腾讯在医疗领域共进行了41笔投资。
相比阿里和腾讯,京东在互联网医疗上的布局似乎更有远见。2011年,京东与“好药师”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累了一定的健康产品经营经验、销售口碑。2014年,京东商城便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A证资质,迅速提高了其在医药端的发展起点。2018年5月8日,GSK中国与京东集团旗下京东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深度布局互联网医疗健康。
此外,众多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在通过改革、融资、创新等手段,努力探寻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发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过去4年,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医疗”领域已经获得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专家预计,未来互联网医疗市场增速将维持在40%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0亿元。
从一刀切到定心丸
在资本推动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彼时还未出台明确的行业规范,互联网医疗只能伴随着质疑在“灰色地带”一路狂奔。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出台的一份《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所有互联网医疗机构需注销并按新办法重新注册,在慢性病签约服务之外不得开展其他形式的互联网诊疗活动等,一时间互联网医疗领域几乎进入停滞状态。
到2018年,政策有了较大的转变,也被视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回暖。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支持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对互联网医疗如何开展、“互联网+”药品供应如何保障均提出了相关建议。
而此次的政策落地,更像是一颗定心丸。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一个新兴行业往往是技术创新带来市场创新,催生市场需求,然后再来反推这个行业行规跟法律法规的健全,互联网医疗领域亦是如此。互联网技术创新已经做到了一定程度,但由于医疗本身的安全、道德、法律、隐私等属性,互联网医疗的行业要求比普通商业高,技术在医疗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用,政策和法规也一直在探索之中,此次是需求最终促进了政策的落地。
转折已近,互联网医疗步入牌照时代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P2P、共享出行、比特币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生出的新事物,无一不是在已经有了足够的成熟度的情况下国家才进行了牌照化管理。也正是由于规范了行业秩序,确认了准入门槛,在规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了优胜劣汰,这些新兴行业才得以继续稳定发展。因此,实施牌照化管理是行业初步成熟的标准,更意味着本行业将进入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规范化管理是主要的命题。
江北嘴财信注意到,此次新政除了对互联网医疗进行了明确定义,文件还要求,只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资格证》的医疗机构才能展开互联网诊疗活动,医疗机构不得开展未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同时,医师应当取得相应的职业资质并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经验才能开展互联网诊疗,且新规明确表示“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有专家分析,目前出台的互联网医疗系列新规只是对互联网上的几种成熟的医疗业务进行了规范,是行业发展到现阶段需要进行“合法化、牌照化”的必然需求,并不代表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更不是互联网医疗的终极商业形态。只有基于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的系列规范性文件落定后,建立在“医院信息化”这个坚实基础之上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才能真正有机会探索未来。
江北嘴财经认为,不论在国内外,医疗领域都是国家的监管重地,涉足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资本希望通过创新能够与法规相结合,但也必然要承受机遇后面的风险。未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在国家的严格监管之下,互联网医疗这一新生业态也将会在市场上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