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百货业历经数十年风雨,早已告别过去的辉煌历史,多数百货商场的现状举步维艰。关店、调整,一直是近几年百货行业的核心关键词。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至少有45家百货店关门歇业(尚未包含数十家玛莎等类百货门店),虽然相比2016和2015年数量有所下降,从范围来看已波及了租赁、自持,一二线、三四线城市,外资、国企、民营,都会型、社区型百货,营业十多年的老店、开业不久的新店等多个类别的百货。
市场压力犹在,互联网模式紧逼,面临新的危局与机遇,有人选择直接闭店止损,有人选择亲近社区,也有人迎合消费者、加码体验,业内的探索布局、实践方法各有不同,收效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早在2014年时,就曾有市场人士断言,未来5年,传统百货商场将面临“生死劫”,或许会在2018年前后彻底消失掉。时至如今,虽然“彻底消失”之说未能完全一语成谶,但传统百货业的寒冬之势愈加浓烈,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近日,江北嘴财经获悉,重庆王府井百货解放碑店已于2018年9月10日营业结束后停止会员积分及一切相关优惠政策(含会员优惠停车券等)并将积分清零,于2018年9月11日进行会员积分返利,会员需在2018年9月30日前至王府井百货解放碑店使用完毕。这意味着来渝15年的王府井或将告别解放碑商圈。
除了王府井百货,重庆本地不少百货企业都在经历闭店和转型。2018年6月21日起重庆百盛万州店终止经营。而百盛在重庆的另一门店——重庆百盛南坪店将继续经营,这意味着百盛在重庆区域内将仅余一家店。百盛重庆大坪店、万象城店、财富中心店分别于2016年3月、2016年8月、2017年3月闭店,加上关闭的万州店,百盛在重庆区域3年关店数增至4家。此外,重庆百货也于2015年关了6家百货,2016年前三季度又关了2家,万达集团也相继对其在重庆南坪和万州两地的万达百货下达了撤场指令。
从地域上来看,2017年一年里,华东关停15家,西南11家、华北7家、东北2家、华中3家、西北2家。从城市分布来看,成都有8家店停业,北京7家、上海5家、重庆3家、苏州2家紧随其后。由此可见,经济发达区域及城市竞争激烈商业转型升级较快,购物中心业态也较为发达,关店数量较多,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空间犹在。
不仅国内,美国、日本等百货行业发达的国家,也被百货“关店潮”所波及。美国最大的商店和药品商店零售商彭尼J.C.Penney去年夏季关闭138家门店,这些门店占门店总量的13%-14%,但年营收额占比不足5%;梅西百货去年的关店计划是100家,约占到其门店总数的15%;最擅长百货运营的日本百货店,由于日趋老龄化和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三越、伊势丹、SOGO等知名百货由于业绩下滑也在不断关店。
江北嘴财经观察到,近年来,中国零售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线上零售迅速崛起,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在2010-2016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水平。同时,消费者也从注重产品价格、性能等基本需求逐渐升级至追求个性化、体验性和情感性等高层次需求。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百货业的调整,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对于国内的百货“关店潮”,部分人归结于“电商冲击”,但在一些资深零售业人士看来,除了持续增长的运营成本,包括租金、人工、物流等涨幅都超过百货企业利润增长,令传统百货业不堪重负之外,实际上真正的威胁来自百货商场自身运营导致的流量衰减。
对传统百货店而言,最致命的对手便是购物中心。我国早已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建设最为活跃的市场,购物中心井喷热潮来势汹涌。截止2016年底,全国大中型购物中心数量已超过4000家,到2025年,中国购物中心数量将突破1万家,八年内数量再翻一番。仅在上海2018年下半年新开的商业项目就将达37个,几乎都是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越开越多,越开越大,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对百货店的冲击也越来越凌厉:数万方的餐饮美食,几万方的儿童乐园早已是标配,大型的海洋馆、美术馆、赛车道、运动场也屡见不鲜。与定位雷同、布局千篇一律的传统百货店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楼化妆珠宝、二楼女装女鞋,三楼男装,四楼运动户外几成定局,过于追求坪率、坪效和商品经营,致使购物环境消费体验普遍欠佳,以满减、满送等简单粗暴的促销为主,与消费者需求脱节,丧失了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
与各种体验花样百出的购物中心相比,传统百货店的创新太少、速度太慢,两者之间的竞争无异于小米加步枪与飞机加导弹的较量。而电商的冲击和各种科技感、现代感十足的新零售店铺的跨界打劫,对那些还未谋变的传统百货店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将其推向了死亡边缘。

“去百货化”潮起,线上线下大合唱
扑面而来的“关店潮”,让各大百货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纷纷寻找新的出路。百联、百盛、金鹰、新世界百货、天虹等各大百货公司加大了购物中心、奥特莱斯、新兴自营业态的投入。王府井、银泰等多家百货企业更是通过“更名”的方式“去百货化”,变身为综合服务的全零售企业。
江北嘴财经观察到,目前国内百货企业现阶段所采取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百货店类购物中心化、逐步开展自营业务、提升自有物业的比重,以及线上线下业务联动。其中线上线下业务联动尤为突出,也是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与从线上购物起家的电商不同,百货开展线上业务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的连锁门店网络能够方便地为线上渠道的消费者带来真实、直接的产品体验。
2017年6月,银泰百货和天猫联手在杭州打造了ONMINE零食馆,设有零食陈列区和休闲体验区,以及云货架,顾客可以扫码在线上下单。在增强互动方面,银泰百货引入增强现实(AR)、虚拟实境(VR)等黑科技,搭建3D试衣间和线下免支付“无人超市”等。
作为阿里巴巴深度布局的试验田,2017年以272亿港元被阿里巴巴私有化后,银泰商业目前在中国的33个城市拥有62家实体门店。阿里巴巴为银泰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及技术的支持,将线上线下渠道充分融合,将线上品牌和银泰会员的数据打通,推出与实体店库存打通的移动电商app喵街,做到真正的“全域销售”。
伴随着智慧零售热潮渐起,重庆本土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也在积极的变革。今年8月,重庆百货在4家重庆百货门店上线了“刷脸支付”。据介绍,重庆百货门店的“刷脸支付”运用了FaceX活体人脸识别技术,并对接了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渠道。此外,重庆百货正依托智能客服平台,对传统客服进行智能化升级,将覆盖重庆百货的百货、汽贸、超市、电器、世纪购五种业态,上百个业务分类和数十个复杂业务场景。
事实上,零售市场蛋糕仍然巨大。换句话说,百货零售未死,将被这个商业社会淘汰的只是平庸的实体零售体验。根据咨询机构贝恩的分析,中国本土奢侈品市场在2018年预计增长20%至22%。在中国的百货及购物中心,数字化演变正在发生。
面对前路各方厮杀,传统百货业态如何转型“杀出一条血路”?
专家认为,除了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根据目标客户群,调整经营商品或方式,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品牌布点扩张和城市零售商圈外扩的趋势亦带来了众多机遇。其中,运营将是实现盈利的关键,包括组建优秀的经营团队、根据区域规划和数据分析进行精准选址和动态决策、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与消费者展开互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3将被淘汰,有1/3将转型为批零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还有1/3将成功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
咨询机构麦肯锡分析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渠道购物已成为主流消费方式,而实体零售店对于全渠道体验至关重要。本质上,逼着实体零售转型的是便捷的线上消费体验。
在零售市场悄悄回暖的大环境下,业态转型发生得恰逢其时。“2018年中国零售市场将在整体经济稳定和消费升级的基础上持续向好。以服装服饰为主的国内品牌拓店意愿增强,‘健康’和‘体验’仍将是生活方式类消费的主要诉求,资本推动线上电商向线下进行渠道融合和拓展是商铺需求的一股新势力。”世邦魏理仕中国区顾问及交易服务商业部资深董事Rebecca Tibbott说。
断臂求生,转型升级,传统百货“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