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贷公司实收资本、贷款余额全国第一,如何在阵痛中奔跑?

来源:江北嘴财经      2018-08-13 10:12:01

江北嘴财经.jgp

近日,江北嘴财经获悉,人民银行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394家,从业人员99502人,实收资本8449.23亿元,贷款余额9762.73亿元,上半年增加22亿元。按地区分布来看,重庆的274家小额贷款公司以1633.6亿元的贷款余额及944.72亿元的实收资本位列第一,占到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6.7%、11.2%。

01.jpg

实收资本、贷款余额重庆均第一

江北嘴财经从报告中了解到,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394家,相比2017年底减少了157家,实收资本8449.23亿元,相比2017年底增加了178.9亿元,贷款余额9762.73亿元。

江北嘴财经观察到,从机构数量上,排名前三名的是江苏省、辽宁省和吉林省;从业人员数排名前三位的是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

实收资本方面差距较大,排名前三的是重庆市、江苏省、广东省。其中,重庆市的实收资本为944.72亿元,实收资本占比由去年末的8.9%上升到6月末的11.2%。

贷款余额方面,排名第一位的是重庆市,江苏省、广东省紧随其后。与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差距达到730亿元,重庆再次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最多的省市。

02.jpg


发展冰火两重天

江北嘴财经发现,以传统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省份,小贷公司经营面临挑战,数量锐减。从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小贷公司在不同省份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现象。其中,辽宁省由去年末的547家减少到519家,减少了28家;河南省由282家减少到257家,减少了25家;四川省由322家减少到298家,减少了24家;吉林省由532家减少到514家,减少了18家。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减少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环境面临恶化,一方面是金融办要求退出,另一方面,不良贷款和坏账大量涌现,有些小贷公司处于只收不贷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以1633.6亿元的贷款余额位列全国第一,贷款余额占比由去年末的14.97%上升到6月末的16.7%,其上半年贷款余额增加166.23亿元。若按照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来排名,重庆以274家在全国仅列第16位。

对于重庆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江北嘴财经分析认为,一是重庆拥有良好的金融政策和征信环境的支持;二是重庆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活跃;三是重庆集中了一大批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该类型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其中包括阿里、百度、京东、苏宁、海尔等来渝设立互联网小贷机构。根据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的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重庆辖区共成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53家,其中30家已获批接入征信系统,占比56.6%。

阵痛中奔跑

据了解,小额贷款公司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因其贷款申请程序简单,甚至无需抵押担保,成为将金融活水流向小微经济体的“最后一公里”毛细血管,一度被认为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但在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其融资渠道狭窄、经营成本高昂、不良率居高不下等特点又让其发展举步维艰,亟需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协调理顺。

“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于‘小额’、‘分散’、‘短期’的细分市场,就是要为小微企业,广大农村地区的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满足这类人群短、频、快的信贷需求,这也造成了小贷公司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放款人力成本极高。”业内人士指出,某些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经营主体长期以来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客户,信用记录几乎为零,“隐形负债”成为不可控的风险因素,这就导致很多没有全流程作业能力的小贷公司无法独自开展风险控制,一方面不良率不断升高,一方面人力成本开支巨大,最终造成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停业和退出。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跨地经营风险。

03.jpg

以重庆市为例,今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指出,重庆地区的多家网络小贷公司存在跨地经营风险。报告指出:“抽查在重庆注册的29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中,有12家主要在浙江等地经营,以规避实际经营地区的准入审查,由此导致的网络客户信用识别不精准、非法冒用他人名义借贷等问题较突出。”

另一方面,身份尴尬,已经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业务的头号难题。江北嘴财经了解到,2008年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将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为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并严格规定其业务范围只贷不存,这种以“一般工商企业的身份做金融的事”的身份定位,无论从监管主体还是小贷公司自身发展来看,都面临一系列的困惑。还有资料显示,在加入银行征信系统后,一些在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客户无法在银行获得贷款,这种“金融歧视”直接影响了小贷公司在小微实体金融服务中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把小额贷款的客户拦在了加入征信的门外,不利于信用信息共享。

此外,在资本回报上,由于放贷成本高、运用杠杆工具的范围有限和只贷不存的特征,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一旦经营不好,投资方非常难以为继。

严管才有未来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随着小贷行业发展同时,一些发展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给行业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去年开始在人民银行指导下各地也在加强小贷公司的规范监管,一些不符合格的小贷公司被停业整顿。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重庆在小额贷款行业监管政策上也是从严监管。为了促进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运营更规范、风险管理更有效、规模增长更理性、行业发展更稳健,市金融办专门提出支持“三有”小贷转型升级,引导高风险小贷有序退出的监管思路。即重点支持“有定力(信心恒心)、有实力(放贷资金)、有能力(专业人才)”的小贷公司优化股东、增资扩股和并购重组,鼓励创造条件开展网络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对高风险公司分类监管,坚持依法处置和自愿退出相结合,引导高风险公司逐步退出小贷行业。清理注册地和经营场所不一致问题,统一进行整改规范。在日常的监管中,重点关注高利贷、高杠杆、高不良的“三高”公司和无场所、无人员、无资金的“三无”公司;重点检查网络贷款业务、贷款利率、拨备计提、资金来源、中间业务等制度执行情况,加大对违规放贷、违规融资、违规增加合作网络平台和违规超越业务范围的问责和处罚力度等。 

同时,江北嘴财经认为,针对重庆小贷行业呈现的参差不齐的分化局面,在政策上不可“一刀切”,监管部门可综合各项监管指标,在真实监管的前提下给予优秀小贷公司一定程度的政策宽松。另一方面,在技术应用上,小贷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帮助小贷公司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该引入数据追踪等科技手段来跟踪各小贷公司的资金流向,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促使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阅读   12470
  16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