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微贷)进入清算的消息在网络流传。有分析称,此次突然清算一种可能是,蚂蚁金服以放弃小贷牌照为代价,换取一张消费金融牌照的控股权。
对此,蚂蚁金服5月6日表示,自媒体引用的相关清算信息为2015年的历史信息,2016年初,已向工商部门提交终止清算。蚂蚁微贷自成立以来,一直正常经营,经营状况良好。
在江北嘴财经看来,虽然蚂蚁微贷清算一事失实,但蚂蚁金服对于消费金融牌照的需求却并非空穴来风。

图/摄图网
“高杠杆”之忧
蚂蚁微贷是蚂蚁金服消费金融产品“花呗”的资金提供者,目前存量ABS规模或在千亿以上。
资料显示,蚂蚁微贷成立于2013年08月,注册资本2亿元。据江北嘴财经统计,蚂蚁微贷曾进行过三轮增资,2016年5月,注册资本增加到10亿元;2017年3月,再次增资至20亿元;2018年2月,第三次增资到80亿元。疯狂增资的背后正是监管新规的出台,令其业务规模受限。
2017年12月,监管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将表外业务纳入表内,小贷公司通过资产转让、ABS等方式所展开的融资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这意味着蚂蚁金服再也不能通过加码ABS做大现金贷,形成规模性盈利。
原本在灰色地带舒适裸泳的蚂蚁金服消费金融业务,在《通知》一声惊雷后,其暴露出的高杠杆问题首当其冲触及监管红线,危机四伏之际,蚂蚁金服不得不考虑合规问题。
《通知》下发后,蚂蚁金服默默撤回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BS产品发行计划,并宣布对蚂蚁微贷和重庆市蚂蚁商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共同增资82亿元,合计注册资本大幅提升至120亿元。按照重庆银监局相关规定,放贷杠杆可以放大2.3倍,即可以做276亿元的生意。
江北嘴财经根据Wind统计数据获悉,仅2018一年,蚂蚁微贷发起的“花呗”系列ABS项目数量共计51单, 发行金额共计1169亿元。一旦ABS入表后,蚂蚁金服将还原其真实经营杠杆,远超地方监管要求。

图/摄图网
消金牌照争夺战
此前曾有分析称,蚂蚁金服解决杠杆率过高的办法,除了大幅提高注册资本之外,还可尝试通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来解决目前的困扰。
相对于网络小贷牌照,消费金融牌照最高杠杆可以达到10倍。此外,获得消费金融牌照意味着将成为合法的放贷主体,除可在全国范围内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外,还可以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境内同业拆借、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以及代理销售消费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等,资金来源更丰富,业务种类更齐全。早在2018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报称,蚂蚁金服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该消费金融公司将设在重庆。不过,时隔一年多,有关蚂蚁金服申请消费金融牌照一事仍未有新的进展被披露。
目前蚂蚁金服已经手握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民营银行牌照,甚至有媒体称之为“又一只行业独角兽”,虽然其很多创新被市场叫好,但创新与监管的博弈将长期存在,获得消费金融牌照之路“道阻且长”。
在消费金融牌照在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价值更加凸显。渴望消金牌照的远远不止蚂蚁金服一家,无数上市银行、互联网巨头、大型产业集团都在为其申请争破头,但牌照的审批却逐年放缓,申请门槛也水涨船高。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3年第2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条件严苛。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等。2018年9月,银保监会公布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12条办法 ,补充规定了存在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等7种问题的企业不得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发起人。截至目前,已经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仅有23家,而其中又以银行系为主力军。
情况到今年似乎有所变化,随着消费成为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消费金融作为刺激消费的“血液”功能也得到鼓励。2019年5月1日,银保监会刊发《郭树清就银行业保险业扩大开放接受采访》的文章,称“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同时放宽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方面的准入政策”,这被认为是消费金融牌照审批提速的信号。牌照“开闸”,蚂蚁金服能否闯关夺隘,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