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嘴财经】风起云涌背景下中小券商的生存之道

来源:江北嘴财经      2025-02-17 15:58:28

江北嘴财经.jgp

近期,中小券商股权转让、拍卖的事项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中小券商股权变动案例超15起。这一趋势的背后,既受监管部门推动的影响,也是行业竞争加剧的体现,同时还与中小券商自身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


“明流”涌动

2024年,多家券商的股东选择以“清仓”方式出让手中持有的股权。如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清仓”转让所持有的中山证券67.78%股权;此前,其公布出售旗下子公司东莞证券20%股份。

同时,也有多家证券公司进行股权转让,包括星展证券完成40%的股权转让,瑞银证券挂牌转让33%的股权,国联证券并购民生证券99.26%股权、浙商证券并购国都证券34.25%股权等。

此外,在公开拍卖平台上也能看到中小券商的“身影”。如世纪证券0.15%的股权在公开拍卖平台进行二次拍卖,高力控股所持有的东海证券股份在公开拍卖平台进行拍卖,本钢集团拟出售其所持有的中天证券21.35%的股权,深圳银之杰科技拟出售东亚前海证券26.10%的股权,大连港投融资控股集团挂牌转让大通证券15.42%的股权等。

证监会官网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红塔证券、中天证券、长江证券、瑞信证券、中山证券、东莞证券、国融证券、万和证券共8家证券公司递交5%以上股权及实控人变动的申请材料。其中,长江证券、瑞信证券、东莞证券、国融证券和万和证券等证券公司股权受让方出现国资身影。如湖北国资旗下长江产投拟受让三峡资本所持长江证券15.6%的股权,陕西国资控股的西部证券拟受让长安投资所持国融证券约65%的股权,北京国资公司与瑞银集团、方正证券收购瑞信证券85.01%的股权。

多重因素使然

当前,证券行业竞争逐渐激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小券商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一些中小型券商因盈利不足,促使股东进行资源重组,以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布局。同时,监管部门支持证券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做优做强,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券商股权的流动。

一方面,中小券商生存难。2024年,A股市场处于调整阶段、IPO阶段向收紧,上市券商业绩承压。Wind数据显示,51家上市券商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791.97亿元,同比下降2.90%;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3.82亿元,同比下降5.82%。行业业绩整体滑坡之下,中小券商业绩失速。江北嘴财经梳理发现,25家中小上市券商中,14家的营业收入、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双双下滑。中银证券、首创证券、西南证券等8家中小券商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不足20亿元,天风证券亏损。以经纪、自营业务见长的中小券商,2024年前三季度也失守阵地,业务净收入多为负增长。而被头部券商垄断的投行领域,更是中小券商业绩下滑的“重灾区”,这加大了中小券商以及股东方的压力,许多股东选择尽快寻找买家出售股权。

另一方面,行业分化加剧。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上市券商共有13家,其营业收入合计2634亿元,占比近七成;而其余30余家券商营业收入合计仅约1000亿元,头部券商机构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小券商需要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寻求发展突破,如国联证券拟以294.92亿元收购民生证券99.26%的股权、国信证券拟通过发行A股股份的方式收购万和证券96.08%的股权等。

此外,国资改革也促进中小券商股权交易。券商股权交易的买方主要包括大型券商和地方国资,这一趋势受到中央及地方国资企业聚焦主业政策导向的影响。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央企开展金融业务旨在探索产融结合路径,要坚持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对产业集团下属的金融业务要清理退出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有序发展一批。而央企参控股的券商多由股东担任实际控制人,且券商本身具备较强的金融工具属性,因此其股权变更相对复杂且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地方国资企业参与并控股券商,更易于实现股权的有效划转,这不仅为地方国资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源,也为中小券商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头部化格局下的生存之路

从行业发展实践看,一部分券商正探索谋求上市或投奔国资以补充资本实力;另一部分券商在业务布局上下足功夫以推动差异化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券商专注于服务地方产业,深耕地方市场,旨在扩大其在特定区域内的优势和影响力。

证监会明确支持头部券商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新“国九条”提出“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未来,随着行业并购重组案例逐渐增多,行业集中度也有望提升,券商将通过外源性并购、强强联合的方式实现做大做强,部分中小券商也可能通过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头部券商+中小特色券商”的格局。

其间,中小券商应利用自身组织灵活、决策效率高、资源配置精准等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过程中,聚焦资管业务、财富管理等细分市场,寻找并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提升在差异化发展道路上的竞争力。同时,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倒逼自身产品、服务、管理革新。

在业务布局上,可基于证券研究所研究资源,围绕资本市场助力本土经济及企业发展,为地方政府提供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评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咨询、政府政策决策顾问、地方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围绕地方国企改革,积极融入本地地方国资企业的战略布局,参与地方国资企业产业规划和资产重组,打造公司投行业务在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细分领域的专业优势;围绕地方债务化解,积极配合地方国资重组、增信,利用创新资产证券化等衍生金融产品,提升地方国资直接融资能力。

在产品创新上,可结合证券公司优势业务、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ABS、绿色债、科创债、明珠债、乡村振兴债、公募REITs、可转债远期、收益互换等创新业务,积极推动权益投资方向实现转型。

在人才培养上,可重点做好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投研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专业”双通道人才发展体系构建,提升人才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阅读   2739
  0

推荐阅读